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旨在号召政府、部门、单位、个人等各方行动起来,共同担起防艾责任,昂首迈向2030年终结艾滋病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形成强大合力,共建健康中国,共享健康成果。
一、艾滋病的定义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的全身性疾病。HIV病毒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致使感染者晚期易并发各种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最终可能导致死亡。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尚无可根治的药物;但通过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寿命可接近正常人群。
二、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性传播: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2024年二季度艾滋病报告显示,性传播导致艾滋病的患者占比为97.2%,其中异性传播占比73.2%。在性接触时,HIV病毒即可通过生殖器官黏膜的细微破损处进入血液,进而导致感染。
血液传播:血液传播导致艾滋病的患者占比为0.2%。当输注了含有HIV的血液或血制品时,接收者有极高风险感染艾滋病。由于直接接触到大量病毒,接收者的发病速度更快、症状更严重。
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导致艾滋病的患者占比为0.1%。感染HIV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和母乳喂养过程中均可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儿。没有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母亲经分娩传给儿童的概率约为20%,再加上母乳喂养传播率将达到约35%。通过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已降低至3.3%。
三、艾滋病的症状
艾滋病的症状因其分期不同而有所差异,临床上主要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1.急性期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症状以发热为主,可同时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2.无症状期
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在无症状期,HIV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导致免疫系统受损。此期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或体征,但一般不易引起重视。
3.艾滋病期
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血浆中的HIV病毒载量明显升高,主要表现为HIV相关症状、体征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出现上述症状。如果您认为自己可能感染了HIV,请务必尽快接受HIV检测。及早发现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四、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
1.艾滋病的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HIV感染,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
防止性传播:鼓励使用安全套,避免危险性行为;婚前进行婚检很有必要;发生危险性行为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暴露预防治疗,减少感染机会。
防止血液传播:确保血液来源可靠,避免使用不安全的血液制品。
防止母婴传播:孕妇需按要求检查HIV,在整个孕期中,需进行3次HIV检测;一旦发现HIV感染,应立即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同时配偶或性伴需检测HIV;此外HIV感染产妇要按照医生的指导喂养儿童,避免使用被感染者的母乳,同时儿童按医生指导进行随访管理。
2.艾滋病的治疗
一旦经实验室检测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需配合医生做好相关检查,在依从性良好的情况下立即开始治疗。
艾滋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化疗放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核心,患者可服用泰诺福韦、拉米夫定、奈韦拉平等药物来抑制病情。此外,化疗和放疗也可用于缓解症状。尽管艾滋病目前尚无特效药能够彻底治愈,但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生存期。
总之,艾滋病是严重的传染病,但通过加强预防、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其传播和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人事科)钟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