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专业 · 严谨 · 先进

“组团式”帮扶 助力巴塘医务人员成长成才

时间:2024-02-04

“米亚达、米亚达(译为:睁开眼)……”近日,巴塘县人民医院眼科医生李彬正亲切地对病人友珍说。

微信图片_20240719100245

“70岁的友珍,家住巴塘县架炮顶村,几年前开始出现视力模糊的情况,导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手术后她的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李彬说,“今天做的手术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属于高难度的手术。但我有信心,手术一定会成功。”

  巴塘县作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直以来,受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不便、人才缺乏等因素制约,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患者转诊率高,外出就医路途遥远、花销较大,能够享受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当地群众最迫切的希望。

  自2022年5月“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巴塘县借助双流区的帮扶力量努力提升医疗水平,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抓手,补短板、促发展,推动诊疗能力提升。

  为了让组团帮扶更具效果,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与巴塘县人民医院双向培养人才。对口支援专家与带教的数十名本地骨干医护人员签订“组团式”医疗人才帮带协议书,通过“小讲堂”、师徒沟通会等方式规范培养年轻医师综合能力。巴塘县人民医院先后多批次派出14名医务人员在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接受三个月至一年时间的进修学习,为巴塘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队。

  不仅如此,针对巴塘人员外出学习十分不易等因素,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多次同步直播了专家授课,在“家门口”实现同质化学习。同时,组团式帮扶团队积极创新了“3+3”培养模式,徒弟“送出去”跟师傅在双流进修三个月,紧接着师傅“请进来”在巴塘继续培养徒弟三个月,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强化理论,切实增强了受扶人员培养效果。

  “‘3+3’培养模式效果非常不错,通过此模式培养的眼科医生李彬已经能够独立开展白内障手术,填补了巴塘地区白内障手术的空白。在李彬身上我看到传帮带工作‘双向奔赴’的重要性,我们团队将继续探索‘双向奔赴、科科结对’的帮扶模式,我们搭建好结对平台,科室根据需求选择是否结对,结对帮扶的内容、形式、具体实施由双方坐下来一起商量,切实将帮扶落到实处。”组团式帮扶队长周智告诉记者。

  据了解,根据帮扶计划,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根据巴塘地区地方病以及科室紧缺需要建立外派支援绿色通道的需求,先后派出骨科、血透、妇产科、眼科、普外科、儿科等方面专家17名对口帮扶,同时建立进修绿色通道,优先录取巴塘县人民医院进修生,针对性制定进修计划等,以强化进修成效。同时,借助双流区对口援建资金建设巴塘县第一个百级手术间、第一个体检中心,购置相关仪器设备,为医院发展提供硬件上的支持,切实增强巴塘县人民医院服务能力。

  不仅如此,为了让进修人员能安心学习,医院制定政策保障,进修超过一个月的人员享受全额的基础性绩效,住宿补助每人每月1000元。针对医院执业考试通过率低的问题,在组织青年医生学习培训班的同时,建立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每年通过执业考试人员一次性奖励现金6000元。

原文链接:https://www.sc.chinanews.com.cn/kjws/2024-02-04/203958.html